“港風”再起,香港影視駛向何方

作者:蔣肖斌
發(fā)布時間:2024-03-22 18:03:38
來源: 中國青年報

   “以前港劇的優(yōu)勢賽道是懸疑、犯罪、刑偵、商戰(zhàn)等,但現(xiàn)在觀眾的口味已經多元化,審美也一直在迭代,港劇必須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

  “我從20多年前就在內地拍片。”香港導演鐘澍佳說。2002年,他就把家從香港搬到北京,是一名資深“北漂”,2021年再次回到香港,出任TVB(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77工作室有限公司總裁,負責與內地的合拍片,去年大熱的《新聞女王》即由其總監(jiān)制。“我很幸運,在內地生活那么長時間,了解香港和內地觀眾的口味,也明白微博抖音小紅書是怎么回事。”

  在2023年的中國電影票房排行榜中,前5名有3部作品都是80后導演執(zhí)導。電影的新生代力量,對于題材創(chuàng)新和年輕觀眾審美把控有著天然優(yōu)勢。在阿里影業(yè)總裁李捷看來,市場對年輕化的渴求,對香港電影來說也是巨大機會,“能讓更多年輕導演進入行業(yè)”。

  在不久前落幕的2024香港國際影視展上,阿里大文娛發(fā)布“港藝振興計劃”,未來5年將在香港劇集、電影、演出和青年人才培養(yǎng)等四大領域投入不低于50億港元。計劃的共同發(fā)起方還有安樂影片、笨小孩影業(yè)、東方影業(yè)、歡喜傳媒、寰亞傳媒集團、寰宇娛樂、美亞娛樂、天下一集團、TVB、邵氏兄弟、英皇電影等。

  曾是一代人集體記憶的港劇港片,或將有新的面貌和前路。

  “港風”再起。

  “新港劇”迭代,觀眾“破圈”

  內地視頻平臺優(yōu)酷在2013年與TVB達成合作,目前擁有全網最大的港劇片庫。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觀眾到視頻平臺看港劇屬于一種懷舊行為,70后80后在經典港劇中回味自己的青春歲月。但這些年來,隨著內地與香港各大制作公司開始越來越多的合作——包括《新聞女王》,觀眾群體有所改變。優(yōu)酷數(shù)據(jù)顯示,90后和00后占60%,其中00后占近20%,“年輕人已經成為港劇的收視主力”。

  數(shù)據(jù)還有一些有趣的變化。比如,從地域看,粵港澳大灣區(qū)毫無疑問是港劇的主力觀眾,但你可能不知道,東北三省的比例也很高;以前西南地區(qū)看港劇的觀眾比較少,但《新聞女王》播出后,西南地區(qū)用戶上升近10%。

  《新聞女王》的成功,鐘澍佳認為:“首先是思想內核,全世界都在關注女性獨立命題;其次是職場共鳴,大家都是打工的,都受過委屈。把握好這些共性,無論香港還是內地、中國還是全世界,都會看得進去這部劇。”

  “觀眾想看的永遠是新東西,他可能會為情懷埋單一次兩次,但不會永遠為了情懷。”鐘澍佳認為,港劇要獲得新發(fā)展,必須改變,“一是技術,我們在內地拍劇都知道,制作規(guī)模和拍攝狀態(tài)都非常專業(yè)化,和日劇韓劇美劇沒有太大差別,港劇在這方面落后了;二是審美,現(xiàn)在的觀眾看的是全世界的劇,不能再拿20年前的‘老梗’出來”。

  在“港藝振興計劃”中,優(yōu)酷副總裁謝穎發(fā)布了“新港劇”片單:其中,《新聞女王2》提上日程,《執(zhí)法者們》正在拍攝,《家族榮耀之繼承者》已殺青;合作伙伴涵蓋TVB、邵氏、寰亞、樂道互娛、天下一等眾多香港制作公司。

  什么是“新港劇”?謝穎認為,更重要的是題材、類型的多元化,“以前港劇的優(yōu)勢賽道是懸疑、犯罪、刑偵、商戰(zhàn)等,但現(xiàn)在觀眾的口味已經多元化,審美也一直在迭代,港劇必須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給年輕人更多機會,讓更多年輕人被“看到”

  有觀眾覺得,港劇看來看去總是那些“老面孔”,即便是大熱的《新聞女王》,主演佘詩曼、馬國明也是70后演員。邵氏兄弟控股有限公司執(zhí)行董事樂易玲也不諱言,現(xiàn)在的“著名”香港演員出現(xiàn)年齡斷層,觀眾喜歡看的,年齡基本在30歲、40歲以上,“這是整個香港影視圈的問題”。

  但港劇新力量也在悄然生長。比如,《新聞女王》中的配角起用年輕演員,編劇團隊中也有新生代的加入,他們的創(chuàng)作思路和以往TVB的“套路”不同,誕生了很多“金句”。“我們希望‘以舊帶新’,讓更多年輕演員被觀眾看到。TVB和邵氏的年輕藝人都很希望有機會拍一些與內地合作的項目,不管什么題材,不管有沒有對白,都可以。”樂易玲說。

  在本屆香港國際影視展上,阿里影業(yè)與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宣布達成5年戰(zhàn)略合作,為20位優(yōu)秀的青年電影人提供獎學金。浸會大學方面表示,他們的年輕導演非常希望有機會到內地參觀學習,加入內地影視項目做實習導演。

  阿里影業(yè)與寰亞傳媒集團也宣布了與新生代導演合作的電影項目,包括由香港導演劉偉強監(jiān)制、李光耀執(zhí)導的懸疑推理電影《冒名頂替》、導演卓亦謙的電影作品《三殺》等。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xié)委員、香港演員甄子丹說,希望多辦一些年輕化的電影節(jié),讓更多年輕人產生互動。他回憶,自己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與內地電影人合作,“現(xiàn)在我們更多討論創(chuàng)作和創(chuàng)新,很少會區(qū)分你來自內地還是香港,都是中國電影人”。

  事實上,香港導演、演員已經出現(xiàn)在不少影視作品中,香港只是他們的來處,而不成其“標簽”。比如,上海題材電視劇《繁花》由香港導演王家衛(wèi)執(zhí)導,豆瓣評分8.7;由熱門國漫改編的真人劇《異人之下》,豆瓣評分8.1,導演許宏宇是一名80后香港導演、剪輯師,其剪輯作品名單上有《投名狀》《建國大業(yè)》《七月與安生》等。

  90后香港演員洪浚嘉最初被觀眾“看到”的角色,是《破冰行動》中的“港仔”鐘偉,而他之后的角色,如《巡回檢查組》中的黃四海、《人世間》中的彭心生、《拯救嫌疑人》中的丹溫,已沒有“香港痕跡”。

  “沒有明星光環(huán)的年輕香港演員,想要在內地的主流作品中得到主流角色,一開始會比較難,因為語言能力、對內地行業(yè)生態(tài)的理解等都會有所欠缺。行業(yè)不可能遷就你,那就需要我們主動帶著誠意去融入。”洪浚嘉相信,“好演員哪里都需要。”

  港劇港片是要給所有華語觀眾看的

  洪浚嘉記得,小時候會看不少從內地引入的影視作品,如《三國演義》《大宅門》《康熙王朝》,“我感覺大部分香港觀眾有共識,古裝片得看內地的才正宗”。而如今,洪浚嘉認為,兩地觀眾的口味日益合流,根本原因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年輕人有著共通的喜怒哀樂,“都愁就業(yè)、買房、婚戀……”“我們也看《人世間》《狂飆》,《人世間》講內地20世紀60年代的故事,但情感是相通的。”

  謝穎介紹,過去港劇的常規(guī)合作模式是香港拍劇、內地做版權發(fā)行,但未來的合作會更“前置”。香港公司會提前把目標受眾設定為全球華語觀眾,打開更多題材;而優(yōu)酷會使用“大數(shù)據(jù)+科技”,提前告訴創(chuàng)作團隊,現(xiàn)在年輕觀眾的審美與情緒點。此外,之前港劇大部分在香港拍攝,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題材到深圳,甚至到北京,減少地域差異。

  “港劇以前是給香港人看的,未來要成為給所有華語觀眾看的。”謝穎說,“港劇曾經引領一代文化潮流,后來才有了韓劇、奈飛。今天我們將影視產業(yè)作為香港的一個新質生產力,讓華語影視能夠成為未來的全球文化風向標。”

  李捷也談到,過去內地公司參與香港電影的方式其實主要是投資,“坦率來講,沒有一家真正的內地電影公司在香港組建自己的團隊,參與度不高”。在本屆香港國際影視展上,阿里影業(yè)透露,已受邀加入香港影業(yè)協(xié)會、香港電影商協(xié)會;阿里影業(yè)全球第二總部將正式落地香港。

  在本屆香港國際影視展上,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文化體育及旅游局局長楊潤雄表示,國家“十四五”規(guī)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發(fā)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我們積極融入國家發(fā)展大局,加強內地與香港在文創(chuàng)產業(yè)方面的合作,推動優(yōu)秀中華文化‘走出去’”。

  全國政協(xié)常委、香港貿易發(fā)展局主席林建岳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帶來了“大灣區(qū)文化產業(yè)融合”等提案。他建議,以大灣區(qū)為試點,放寬兩地合拍片在拍攝場地、主要演員等方面的限制;發(fā)揮香港的國際化背景以及“東方好萊塢”的電影產業(yè)優(yōu)勢,推動香港電影產業(yè)進入內地,既為香港電影開拓市場,亦借助國家“雙循環(huán)”機遇推廣至全球華語地區(qū)。

  甄子丹曾向媒體表示,希望香港電影產業(yè)能與內地電影工業(yè)化水平盡快接軌,同時透露了自己拍攝“葉問”系列電影的原因:“葉問”系列電影擁有廣泛的國際影響力,要用電影向世界宣傳中國。

  在鐘澍佳看來,影視作品的地域文化差異必然存在,但并非沒有機會打破,“很多年前,周星馳的《功夫》《少林足球》,就拿‘功夫’和‘足球’兩個元素來‘破圈’,因為這是全世界共通的語言”。

  李捷認為,香港是未來中國電影走出去的最佳窗口之一,“其一,香港電影本身是最早實現(xiàn)國際化的華語電影,比如成龍電影在全球票房市場都有收獲;其二,香港有成熟的電影市場、人才機制和電影工業(yè)管理體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更多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fā)表
地方新聞 | 國內新聞 | 國際新聞 | 社會與法 | 社會萬象 | 奇聞軼事 | 娛樂熱點 | 明星八卦 | 綜藝大觀 | 影視快訊 | 樓市資訊 | 地產要聞 | 地方特色 | 飲食健康 | 廚房百科
車界動態(tài) | 新車上市 | 購車指南 | 體壇要聞 | 籃球風云 | 國際足球 | 中國足球 | 投資理財 | 證券基金
關于本站 - 廣告服務 - 免責申明 - 招聘信息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所有:中地網,未經書面許可不得轉載。
本站所刊登的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欄資料,均為中地網版權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戶提供,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刪除,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網站新聞爆料:924028811@qq.com  網站廣告投放(+86)0851-83809958  手機: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術支持:貴州中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備案標識貴公網安備52050202001312號     黔ICP備12003314號-3 


中地網版權所有,未經許可,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2
www.myshot.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