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最權威的評委”,話劇《延水謠》演繹文藝戰(zhàn)士之歌

作者:王諍
發(fā)布時間:2024-02-21 19:08:00
來源: 澎湃新聞

 

  “延水濁,延水清,情郎哥哥去當兵。當兵啊要當抗日軍,不是好鐵不打釘,拿起鋤頭好種田,拿起槍桿上火線,救國有名聲!”2月19日、20日,話劇《延水謠》作為“2024國家大劇院新春演出季”展演劇目首度亮相北京,在國家大劇院連續(xù)兩日上演。

  本文劇照由西安話劇院提供

  回首往昔,從抗日的烽火中誕生的魯藝,是當時學習、研究、實踐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和貫徹中國共產(chǎn)黨文藝方針的重要基地。無數(shù)知名的文藝工作者從這個革命文藝搖籃中走出,拿起手中的文藝武器,號召廣大群眾奔赴于抗日的戰(zhàn)場救亡圖存。

  恰如文首歌詞所唱,這首由作曲家鄭律成1939年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時期創(chuàng)作的《延水謠》,帶有鮮明的西北民歌信天游風格。80年前,無數(shù)人唱著歌曲《延水謠》將自己的家人送上戰(zhàn)場;80年后,話劇《延水謠》道盡了無數(shù)文藝戰(zhàn)士以筆為刀劍的壯志豪情,書寫了熾熱、瑰麗的青春之歌。

  該劇將“抗日的現(xiàn)實主義,革命的浪漫主義”共冶一爐,以抗戰(zhàn)時期奔赴延安的三組知識青年們充滿蓬勃朝氣的創(chuàng)作與成長為主線,多線敘事由點及面,串聯(lián)起抗戰(zhàn)時期延安文藝工作者的集體群像,勾畫了黨的文藝思想是“為何提出”、“如何確立”、“反響成果”的一系列形成脈絡。在生動的人物塑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感人至深的戰(zhàn)斗場面中,將延安精神、毛主席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可視化,揭示了“扎根生活、服務人民”,“文藝為工農(nóng)兵服務”的深刻含義。

  盡管這是一部書寫延安精神的作品,但創(chuàng)作者并沒有簡單直白地進行說教,而是將思辨過程與精神理念融入到生活化的故事情節(jié)之中,在不同藝術觀念的交流與碰撞中探討“什么是藝術”、“我們需要怎樣的藝術”……其中既有文藝工作者內(nèi)部的討論,即“山頂上”下來的與“亭子間”出來的關于作品的高低文野之爭,還有文藝工作者與普通百姓之間,對于看得懂與看不懂的爭論,以及文藝工作者與戰(zhàn)士們之間對于文藝作用的爭論。

  當魯藝沙龍中討論選擇專業(yè)性更強的大戲《秋夜》,還是選更具宣傳性質(zhì)的活報劇《前沿》時,不同藝術理念的激烈辯論使大家陷入沉思。畫家沙茫和放羊老漢對于“陰影”和“陰陽臉”的爭論令人捧腹,也極其形象地闡明了百姓對于藝術“要好看,要美”的樸素理解。文學家竺之奇和八路軍團長范鐵峰對于“作品應該寫什么”和“藝術需要距離感”的討論,也十分形象地闡明了藝術的宣傳功能與藝術家需要有獨立思想情感之間的沖突。這些精準生動、極具典型性的碰撞在話劇《延水謠》中比比皆是,將枯燥的文藝理論更加具象、易懂地呈現(xiàn)給臺下觀眾,也讓觀眾更加期待那條可以兼顧各個方面的更加合理的文藝路線的提出,再現(xiàn)了毛主席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必要性和先進性。

  “用延安精神來寫延安精神,這是創(chuàng)作伊始我就為自己定下的一個原則。”編劇蒲遜介紹說,“在劇中,我盡力避免簡單、直白地表現(xiàn)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也不回避延安當時艱苦的生活條件和創(chuàng)作條件,以及大城市來的、海外歸來的青年人跟延安當?shù)厣、延安當(shù)匕傩罩g的矛盾,力圖多點多面地反映延安文藝精神,塑造魯藝文藝戰(zhàn)士的光輝群像,反映他們的時代風貌。劇里運用了很多延安時期的革命歷史歌曲,不僅強化了戲劇節(jié)奏,烘托了歷史氛圍,而且滿足了人們懷舊的情緒,形成了感人的藝術效果。”

  話劇《延水謠》采用散文詩化的結構樣式,在人物設置上以“類別”替代“個人”,注重群像塑造中的個體表達。在保留歷史上真實人物精神的前提下做了藝術虛構,使劇情與史實呼應,精神與時代貫通。其中留洋歸來的魯藝學子文慧心與八路軍團長范鐵峰之間的愛情曲折幽默、感人至深。二人從一開始的互不理解,到后來逐步接受對方,走到一起的過程,正如中國文藝與中國革命的浪漫結合。范鐵峰團長送給文慧心的炮彈殼鋼筆,恰恰體現(xiàn)了延安文藝座談會“讓子彈變成筆,讓筆變成子彈”的精神內(nèi)核。當范鐵鋒團長在戰(zhàn)場上的槍林彈雨中喊出,是文藝“給我們的刺刀尖帶上文化”時,也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觀眾,凸顯了中國文化的力量。

  正如劇中臺詞所說,“人民群眾是最權威的評委”,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才是最高的褒獎。此前,該劇已參加第十八屆中國戲劇節(jié),并作為展演劇目“開幕大戲”在溫州大劇院上演。每每演出都有觀眾們在臺下打著拍子激動跟唱,甚至走出劇場還會激動地在海報前唱著自己耳熟能詳?shù)母锩枨骠嫫鹞。這些歌曲仿佛已經(jīng)成為獨屬于中國人的浪漫,時刻喚起著中國人的愛國熱情和錚錚鐵骨。(記者 王諍)

 

 

>更多相關文章
網(wǎng)友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fā)表
地方新聞 | 國內(nèi)新聞 | 國際新聞 | 社會與法 | 社會萬象 | 奇聞軼事 | 娛樂熱點 | 明星八卦 | 綜藝大觀 | 影視快訊 | 樓市資訊 | 地產(chǎn)要聞 | 地方特色 | 飲食健康 | 廚房百科
車界動態(tài) | 新車上市 | 購車指南 | 體壇要聞 | 籃球風云 | 國際足球 | 中國足球 | 投資理財 | 證券基金
關于本站 - 廣告服務 - 免責申明 - 招聘信息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所有:中地網(wǎng),未經(jīng)書面許可不得轉載。
本站所刊登的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欄資料,均為中地網(wǎng)版權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戶提供,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刪除,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網(wǎng)站新聞爆料:924028811@qq.com  網(wǎng)站廣告投放(+86)0851-83809958  手機: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術支持:貴州中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備案標識貴公網(wǎng)安備52050202001312號     黔ICP備12003314號-3 


中地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許可,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2
www.myshot.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