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女科學家薪火相傳 為患者找到新的治療方法

作者:唐聞佳
發(fā)布時間:2016-08-24 15:36:51
來源: 文匯報

■趙維蒞說,別人付出100%的努力,收獲70%的結果,而他們,付出100%的努力,只獲得1%的成果。但為了這1%,花多少心血都值得,因為這個努力對病人意義非凡

  ■趙維蒞說,他們這群醫(yī)生有個理想,就是不斷地出發(fā),去為患者找到新的治療方法,永遠不想對患者無奈地說“不”

  瑞金醫(yī)院血液科副主任、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副所長趙維蒞近日榮獲首屆中國“最美女醫(yī)師”稱號,頒獎臺旁,她和老師陳賽娟院士的合影,記錄下了我國血液學領域閃亮的一幕:兩代女科學家接力長跑,薪火相傳。

  這對師徒選擇了一個異常艱辛的科研方向———白血病、淋巴瘤……它們都位列世界十大惡性腫瘤,無數(shù)科學小組都在為如何提高生存率苦苦鏖戰(zhàn)。如果說這是一條科研上的長征路,陳賽娟、趙維蒞以及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幾代科學家的奮斗告訴我們:新時期的科學長征路上,需要一代人的奉獻,更需要代代傳承。

  當時沒說苦,現(xiàn)在就被打倒了?

  42歲的趙維蒞如今已是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幾乎拿到了青年人才領域的所有重量級獎項,是上海血液學研究所的新生代領銜者。

  一切是如此奇妙,“科學的種子”是在實習時偶然種下的。1996年,趙維蒞還是上海交大醫(yī)學院的大五學生,作為暑期實習生,她走進瑞金醫(yī)院。

  那是一個炎熱的午后,正值三氧化二砷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的研究成果被《血液》雜志接受,陳竺、陳賽娟和陳國強在辦公室暢談白血病治療的前景。“我在旁靜靜地聽著,3位院士絕不會想到他們的熱烈對談對一個醫(yī)學生的影響。”趙維蒞說,“這場科學對談使我立志成為血液科醫(yī)生。”

  從王振義起,到陳賽娟、陳竺,以及如今的趙維蒞這一代,外人看到的是一個“戰(zhàn)無不勝”的超級團隊,很少人知道這群科學家“永不言敗”的意志。

  就在最近,陳賽娟、陳竺、趙維蒞共同作為“通訊作者”在《自然-遺傳學》發(fā)表了有關“NKT細胞淋巴瘤基因圖譜”的論文。這種淋巴瘤惡性程度極高,現(xiàn)有治療方法的長期生存率僅40%,而根據(jù)他們提出的新治療方案,2年生存期可達到80%。

  這個有望改寫無數(shù)患者命運的重要發(fā)現(xiàn),此前差點夭折。原來,為這項研究,他們集中投入研究3年,從投稿到修改又花了1年。在解決了許多難題、最終送評時,雜志社認為有一點還要重做!這打擊,如同擊垮跑完“科研馬拉松”團隊的最后稻草。

  這天,陳賽娟召集大家開會。面對低落的年輕人,陳賽娟、陳竺說起了他們剛從法國歸來的場景,那時實驗條件很苦,到處借設備,反復做實驗。“當時沒說苦,現(xiàn)在遇到一些挫折,就被打倒了?”失落的年輕人們放下了情緒,又是3個月,他們把相關數(shù)據(jù)重新又做了一遍。

  一天深夜12點多,趙維蒞收到陳賽娟發(fā)來的郵件:“我們的文章通過了。”對趙維蒞而言,這種快感不亞于翻過一座險峰!

  選擇難走的路,鍛造無所畏懼的心

  在科學世界里,看一個團隊是否成功,不是看他們如何面對成功,而是看他們如何面對挫折、面對困難。

  2001年,在陳賽娟、陳竺的推薦下,趙維蒞前往巴黎七大圣路易醫(yī)院攻讀博士。這是中法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項目,她師從陳賽娟和安妮·簡寧教授。

  “作為全球十大高發(fā)的惡性腫瘤,我們在臨床上經(jīng)常遇到淋巴瘤患者,他們早早離世,這促使我們去研究這個病,找更好的治療方法。”趙維蒞說。在簡寧教授的指導下,趙維蒞在國際上率先闡明腫瘤細胞凋亡相關基因Bcl-xL與淋巴瘤患者預后的關系,成果發(fā)表于2004年的《血液》雜志。

  2003年底,她按期回到瑞金醫(yī)院后,組建了一支年輕的淋巴瘤亞?茍F隊,逐步建立起淋巴瘤診治的規(guī)范化創(chuàng)新體系,他們先后發(fā)現(xiàn)了多個與淋巴瘤患者化療耐藥復發(fā)相關的分子標志,并找到有用的靶向藥物。4篇有關研究成果的論文發(fā)表在《血液》《白血病》等血液學領域的頂級期刊雜志上。

  一個年輕醫(yī)生能有如此高頻的科學發(fā)現(xiàn),與法國的這段學術訓練不無關聯(lián)。很少有人知道,趙維蒞留法時的法語是“零基礎”。

  巴黎七大是血液學研究的圣地,自王振義起,雙方互派培訓生已成為瑞金血液團隊的傳統(tǒng),陳賽娟、陳竺的博士學位就在那里完成的,也起步于“法語零基礎”。

  追隨老師的足跡!趙維蒞登上了赴法航班,從一句法語都不會說,到最后用法語做畢業(yè)答辯,她的背后是一代代中國醫(yī)生為攻克疾病立下的決心。

  醫(yī)生的理想,永遠不想對患者無奈說“不”

  說來也有趣,趙維蒞出身醫(yī)學世家,爸爸從事中醫(yī),媽媽是兒科醫(yī)生。最初選擇血液科,母親很不理解,“我是迎接生命的,你偏偏選了送別生命的學科!”

  的確,血液系統(tǒng)的腫瘤真的很難治療。有多難?趙維蒞說,別人付出100%的努力,收獲70%的結果,而他們,付出100%的努力,只獲得1%的成果。但為了這1%,花多少心血都值得,因為這個努力對病人意義非凡。

  “這就是我們醫(yī)生做科研的角度。常規(guī)科研是研究疾病,我們醫(yī)生做科研是在研究病的基礎上,設計新的治療方案,因為病人等著我們,我得拿出救病人的東西,把論文寫在解決病人臨床問題的能力上。”趙維蒞說。

  通過不斷努力,這個團隊優(yōu)化了淋巴瘤的治療方案,使淋巴瘤整合學科成為瑞金血液的新標桿,讓更多罹患淋巴瘤的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

  “如果說改寫疾病治療史是一條科研上的長征,需要寂寞堅守、接力長跑的精神,我們就要努力營造尊重科學規(guī)律的氛圍與環(huán)境,讓科學家、醫(yī)生在這條對抗疾病的長征路上全情投入。”瑞金醫(yī)院黨委書記楊偉國說。

  有些疾病確實很難攻克,確實現(xiàn)有技術還不盡如人意,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接力才能有一點突破,但就是這一點的突破,改寫著一個個家庭的命運。趙維蒞說,他們這群醫(yī)生有個理想,就是不斷地出發(fā),去為患者找到新的治療方法,永遠不想對患者無奈地說“不”。

>更多相關文章
網(wǎng)友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fā)表
地方新聞 | 國內新聞 | 國際新聞 | 社會與法 | 社會萬象 | 奇聞軼事 | 娛樂熱點 | 明星八卦 | 綜藝大觀 | 影視快訊 | 樓市資訊 | 地產(chǎn)要聞 | 地方特色 | 飲食健康 | 廚房百科
車界動態(tài) | 新車上市 | 購車指南 | 體壇要聞 | 籃球風云 | 國際足球 | 中國足球 | 投資理財 | 證券基金
關于本站 - 廣告服務 - 免責申明 - 招聘信息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所有:中地網(wǎng),未經(jīng)書面許可不得轉載。
本站所刊登的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欄資料,均為中地網(wǎng)版權所有,部分作品由用戶提供,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刪除,本站所做之廣告均屬其個人行為,與本站立場無關。
網(wǎng)站新聞爆料:924028811@qq.com  網(wǎng)站廣告投放(+86)0851-83809958  手機:15086320111   QQ:924028811   技術支持:貴州中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備案標識貴公網(wǎng)安備52050202001312號     黔ICP備12003314號-3 


中地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許可,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2
www.myshot.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